close

 

2015-05-20_183944

波戴克報告

Le rapport de Brodeck

作者:菲立普.克婁代

Philippe Claudel

譯者:賈翊君

出版社:木馬文化

 

 

 

     溫柔又鋒利,本作後勁好強,越讀越讓人難受,Philippe Claudel在章節剛開始時先拋出一個謎─「小鎮居民們為什麼謀殺了外來者?」,而後用這一起事件去映照歷史的苦痛,只要滿足一些因素,只要受制於恐懼,人們便會從人跨越到非人,個體的獨特性將會被抹殺,被安上一個標籤,被當作物品一樣的銷毀。

 

    謀殺發生後,唯一沒參與的村民波戴克奉村長之命記錄整個過程,要他為村民脫罪,因為村裡只有他去過大城市,他上過學,他會唸書寫字。原先波戴克覺得自己不幸的在不對的時間踏進了酒館,現在他的安危全取決於他要當一塊遮羞布,還是一面鏡子。最後,他在震耳欲聾的沉默中答應撰寫,當他書寫時,他意識到一件事,如果那一天大家都正好在那,那麼為什麼他不在那?

 

    《波戴克報告》的核心主旨和我前幾天讀的《沉默的串謀者》的主題不謀而合,後作的副標問著「真相,為何隱藏在眾目睽睽之下?」,前作則以此段回應:「真相,可是會斬斷雙手,並留下永遠難以與之共存的傷口,而我們之間大部分的人,我們所想要的,不過就是活著而已。越不痛苦越好。」P.12

 

    「在集中營裡的總是一樣的身影,一樣骨瘦如柴的面孔。我們不再是我們自己。我們不再是人。我們只不過是一個品種。」P.81

 

    沉默的確不代表沒有行動,因為人們是會積極地的行動以確保屋裡的大象能被視而不見,波戴克曾被帶往集中營,他把待在那的兩年時間命名為「火山口」,他逃離了火山口,安然返家,卻在夜裡再度攀上洞口,他忘不了那些畫面,甩不掉記憶,後來他又理解到其實這個寧靜安祥的小鎮和集中營沒有什麼不同,出於恐懼,出於保全自己,出於不願面對罪疚,平凡人也能做出最為殘忍的事情,波戴克和他的小學導師利馬的兩次會談更彰顯這項事實,Philippe Claudel透過這兩幕場景的反差來呈現波戴克內心的絕望,村子裡的偉大獵人,村子裡兩個世代的學生老師,救助貧苦人家的大善人,此時坐在審判桌的那頭,剝奪他對人性的信念和希望。

 

    「你感到孤單,是因為你必須說出最壞的事,而我呢,我覺得孤單,則是因為我必須寬恕最壞的事。」P.142

 

    波戴克和裴貝神父的對談更是直指人性的自私邪惡和卑鄙怯弱,神父知道全村人的醜陋面卻安然無虞,因為他的角色是下水道,他可以減輕人心裡的負擔,把他們骯髒污穢都收納起來,然而,外地人安德雷(Anderer,德文:他者)卻不同,他是鏡子,他揭露每個人的真實樣貌,連他們不想看到的地方都無一遮掩,可鏡子呢,就該被打碎。沒穿新衣的國王即使成為笑柄,只要眾人沉默,他終究還是國王,點出事實的人卻不一定會成為受人推崇的智者,人都不喜歡別人提醒自己有多愚蠢,他們寧可反擊,也不願意改變。

 

    之所以會用溫柔又鋒利這樣的字眼來形容這本書,是因為讀者還能在波戴克身上看見愛,僅管他說自己在集中營中被奪走許多器官,他再也不會感覺痛或憤怒或難過,但他愛人的能力並未一同消逝,從他對妻子艾梅莉亞、他小女兒普雪和宛如他母親的費朵琳的深情話語,以及他們家人之間相處的情景,都讓人感受到深刻的愛意,隨著他遠去,那些悲痛在他心中將無足輕重,唯有她們三人長踞心頭。

 

    我覺得我與自己的人生格格不入。我的意思是,我的人生在各方面都超出了我可以應付的範圍,這個人生並不是為我這樣的人設的,它塞滿太多的東西、太多的事件、太多的悲慘、太多的失敗。P.48

    人們一旦知道自己搞錯了,便會大發雷霆。人之所以會犯下滔天大罪,毫無疑問正是因為這樣,聖人最後總是變成殉道的烈士。P.53

 

    人對什麼都能習以為常。有的是比糞味更糟的東西。很多東西聞起來不臭,卻比所有排泄物更能腐蝕感官、良心與靈魂。

    人閉上眼睛,然後就什麼都沒了。而且死神從來就不挑剔。死神並不會特別要求要英雄,也不會獨鐘奴隸。我們給什麼就吃什麼。P.125

 

    「人類是一種總是重新開始的動物。」可是人類不斷重新開始的是什麼?P.152

    愚蠢是一種與恐懼非常相襯的病症。兩者彼此灌溉相互滋養,創造出一種只想要把自己散佈出去的壞疽。P.291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nelylong 的頭像
    lonelylong

    lonelylong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