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1)   

不用讀完一本書

作者:皮耶.巴亞德

原文作者:PIERRE BAYARD

譯者:郭寶蓮

出版社:商周出版

出版日期:20090306

ISBN9789866472190

 

  你敢承認自己沒吃過哪些東西,

  沒去過那些地方,

  沒做過哪些事情,

  但是你竟然不敢承認自己沒有讀過那些書?!

 

  《內容簡介》摘錄自博客來

 

      你曾經因為沒讀過某本書而覺得不好意思?沒讀過書不能討論書?沒讀完書不能算讀書?書,不必都讀過,不必讀到完,一樣能懂,更能侃侃而談!

  本書作者皮耶‧巴亞德身為文學教授,他常常面臨要談論或評價一本他沒有讀過的書的情況。但他總是能侃侃而談,難道他不會臉紅嗎?

  巴亞德教授舉知名小說家安伯托‧艾可、蒙田(他甚至不記得自己寫過什麼書)、王爾德等人為例,說明許多「沒讀過」的情況—也許是讀過但忘記,也許是你聽都沒聽過的的書,也許是其他人在討論的書,也許是你粗略讀過但說不出所以然的書。

  這本書會改變任何曾經因為沒讀過哪本書、不知道哪本書的意義、沒有吸收書中精華而覺得有罪惡感的讀者。書中並討論到,為什麼我們要花這麼多時間在談論一本我們沒讀過或讀過的書,以及如何談論。

 

《心得感想》

 

      「評論一本從沒讀過的書的行為如何可能」是全書主旨,有十二個章節都在告訴你該怎麼實踐這件事,不管是詳讀、略讀、隨手翻閱或根本沒讀過,只要能夠掌握這本書在文化中所處的定位,在群書中被置放的相對位置,就算不了解內容也能夠侃侃而談,作者以許多文學著作的截錄來印證其理論,當然的裡面有很多是他聽過但沒讀過、快速瀏覽過以及讀完後遺忘了的書。

 

      書中有許多概念重覆出現,像是文本的不明確性和變動性,因為它們經常受到閱讀者的幻想與想像力的衝擊,記憶的重新組合,以便配合因應時之所需,它們大都是被重新建構的產物,與原作之間的距離並不接近,況且每個人的內在都有一座自己的圖書館,由其所讀過的書本所組成,它影響著我們與書籍和他人的關係,因此很多時候你與另一個人討論某本書卻無法達成聯繫時,這種衝突其實是來自於兩人的內在毫無重疊之處,而這種自成一格的體系成為讀者閱讀新文本的基礎,形成認知中的理論架構、所爬梳出的理解方式都具有獨特性,因此就算沒有讀過一本書,還是能從自身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素養自在的加以評論。

 

    人應該從承認無知的羞愧中解放,消除我們對別人知識淵博所產生的焦慮感,真正重要的是書以外的東西,不是書中的角色或內容,而是參與者的創造力、討論時的當下、如實的表達自我、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接觸到作品所蘊含的潛在的豐富性,但是這些都不能代表同時也觸及了文本應有的普遍真理。

 

    眼前可看見,我撰寫了文字來評論本書,但是閱讀本心得的人並無法明確的知道我有沒有讀完這本書,上面夾雜了一些專有名詞、看似言之有物的句子,以及敘述似乎與書底介紹所能引起的想像接近,倘若我讀完了,但寫完文章之後它們便離開了我的腦袋,那麼這又是屬於讀過還是沒讀過?

 

      還有懶得看完整本書的人可以只解讀這段話,「在一個無限出版的年代,真正有文化涵養的人,並不需要讀完每一本書,只要能瞭解這些書在我們文化中的地位。」我想這可能才是為什麼不需要讀完一本書的原因何在。

 

arrow
arrow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