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5)  

村上春樹雜文集

作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2年02月26日

語言:繁體中文

ISBN:9789571355030

 

 

  「書這東西,必須是能劈開我們內心凍結的海的斧頭才行。」法蘭茲‧卡夫卡

  “A book must be the axe for the frozen sea within us. That is my belief”— Franz Kafka


  《內容簡介》摘錄自博客來

    以作家出道三十多年來,由於各種目的,為各種場合所寫,卻未曾以單行本發表過的文章,彙集在這裡。從隨筆、為各種人的書所寫的序.解說、回答疑問、各種致詞、到短篇小說,結構真的只能說「又多又雜」。也有相當多未發表過的東西。雖然也可以取個比較普通的書名,但和編輯聯絡時一直都以「雜文集」稱呼,所以說「乾脆就用這當書名不好嗎?」決定用「村上春樹  雜文集」當書名。因為是拉拉雜雜的東西,就保持雜多的樣子也好。

 -村上春樹

    本書是村上春樹自選文集,文章寫作時間在1979至2010年期間,包括未發表過的小說和未曾收錄的感言、演說稿、自序代序與評論等,分十部分(序文.解說等、致詞.感言等、 關於音樂、 關於「地下鐵事件」、翻譯.被翻譯、關於人物、眼見的東西 心想的事情、問與答、短篇小說《夜之蜘蛛猴》餘稿、寫小說這回事)共69篇文章,另外加上〈前言-理不清的繁雜心境〉和〈解說對談 安西水丸x 和田誠〉。


  《心得感想》

 

    仔細想一想似乎不曾寫下關於村上春樹任何作品的心得,雖然非常喜愛,但理解程度和純然愛好無法相成正比,所以不敢多作評論,另一方面是隨著閱讀時間的更迭,每次重新翻閱所喜愛的部份也截然不同,彷彿它們跟著我一樣持續變動著,並不因為印刷出版後而靜止,這本雜文集帶給我的感觸跟過往一樣,充斥著這種難以捉摸的微妙感,為了寫出心得我盡可能的緊緊擁抱他所創造出稱為「故事」的這種生物,與他共同擁有著它。

 

    《村上春樹雜文集》總共由69篇文章集結而成,依照文體的不同大致區隔,因此便也隨興跳著翻閱,從各種層面增添我腦海裡對村上春樹這個主體的認識,身為翻譯家的他、小說家的他、得獎者的他、爵士樂的他、評論者的他、他所認為的他和其他人眼中的他,而後無意識的自然整合成自己了解的形式,並以有意識的自我的文體來述說他,不過,要用一篇文章來把這本書的精華寫完,我相信常人都能理解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僅僅挑選某些敲中腦袋咬住內心的部份撰寫,絕對不是偷懶不想寫太多字。


  【寫小說這回事】

 

  這之中收錄了村上為自身作品所寫的序文和感言,主要的內容都是在談論自己對於寫小說的想法,和小說家身處在這現世的使命,也許用使命這個詞來解讀這些文章有點太過用力,但我想曾經在閱讀時感受過劇烈衝擊的人,一定也曾讚嘆過究竟是什麼樣的人創作了這本書,它竟然如此的支撐了我的生存意義。

 

    「我們知道世界有多麼剛強。但同時,我們也知道世界可以變得多麼美好而優雅。《海邊的卡夫卡》想透過十五歲少年的眼光,描寫那樣的世界的模樣。」P.362

    「我常常想,但願能寫出那樣的小說。在一片黑暗中,外頭枯樹發出尖銳的吟聲的夜晚,大家能以體溫互相取暖的小說。」P.372

  「圖書館這地方,當然是指對我來說,是為了找到通往『那邊』世界的門扉的場所。一扇扇門,擁有一個個不同的故事。裡頭有謎、有恐怖、有喜悅。有隱喻的通路、象徵的窗戶、寓意的隱藏櫥櫃。我透過小說想描寫的,正是那樣活生生的,擁有無限可能性的世界的模樣。」P.379~P.380

 

    跟村上一樣,我非常非常喜歡圖書館,不需要任何先進的高科技設備,也不用具備萬中選一的資質以便找出通往異域的橋樑(有時是衣櫥),只需要踏進擺滿書的走道,伸手取下翻開書頁就能移動到「不是這裡的」世界。

 

  【翻譯和被翻譯】

 

    我最喜歡的應該是這個章節,關於他對自己作品被翻譯成其他語言的看法,和他身為翻譯家的翻譯態度,透過他的眼去觀看有些只聽過卻還未看過的經典文學作品及作家生平紀事,也有些是已經讀過再次認識,從文中更瞧見了他對文字的敏銳體察,還有他對這些作家和作品如他所說的一樣,讀者和文本相互結合,對作品做了既深入又豐富的介入,因此才能寫出這些恰到好處又精準的描述。

 

    「傑出的翻譯,最必要的東西不用說是語學能力,然而不亞於這個的-尤其是小說的情況,我想必要的可能是充滿個人性偏見的愛。」p.217

    「錢德勒這種鮮明的印象,在每一部作品中都能留在讀者腦子裡,或確實在手掌中,畢竟是這位作家胸懷之深和壓倒性文章的力道使然。」P.232

    「史蒂芬‧金所思考的恐怖的質,如果以一句話說出,就是『絕望』。史蒂芬‧金小說的出場人物一邊害怕那絕望的影子,一邊想著在某種暫定的價值觀下追求有救的生活。」P.240

    「史考特‧費茲傑羅說起來,是美國這個國家青春期的激烈又美麗的散發。那吐氣在空中忽然神話性地結晶的東西,就是費滋傑羅的作品群,還有他這個人。他把美國這個國家所擁有的最春真而浪慢的部份,靈魂的安靜震動,以自然的有生命的語言鮮活地描寫出來,寄託在有美麗陰影的故事形式中。」P.255

 

    我自己在寫書籍心得的文章時,常常對於無法運用更生動的字眼介紹書本感到挫折,很希望能提升至這樣的境界。

 

  【關於地下鐵事件】

 

    「到底是什麼樣的精神會鼓舞人衝向那戰鬥性的憎恨?而且那憎恨是突然變異產生的嗎?或是我們自己所製造的體制必然地生出來的東西?」P.187


    1995年發生的奧姆真理教沙林毒氣事件,雖有印象但卻對事件不太了解,當時我才十歲,只知道是個可怕的新聞,無辜的乘客和地下鐵的站員被毒氣攻擊而喪生,但也就只有這種表面的感受,長大後也沒有更細微的探究這種無差別恐怖攻擊為何產生,最近發生的許多時事也總有一種似乎都與我無關的遙遠隔閡,不過冷感是一回事,不理解又是一回事,實在不該成為漠視理由,不小心有點嚴肅了,但這正是個必須正視的議題。


  「您在平常的時間醒來,洗過臉,吃過早餐,穿上西裝走向車站,......那是沒有任何改變和平常一樣的早晨。看不出有什麼差別,只是人生中的一天而已。直到帶著假髮,貼上假鬍子的五個年輕男人,用砂輪磨尖的傘尖,刺破裝了奇怪液體的塑膠袋為止。」P.199~P.200

 

    村上對這事件花費許多心力採訪,並且盡可能的想收集被害者的聲音,一般媒體大都將事情的焦點放在加害者身上,像是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對社會有什麼不滿,是否是成長過程造成等等,即便被害者能受到注目,也只是著重在毒氣造成的影響和他們那一刻的情緒,他們擁有什麼樣的人生故事並不是要點,說起來就是泛指成事件的「背景元素」和「那輛電車上的可憐人」而已,但那種平凡的普通市民概念其實是最值得思索的一點,因為並不是像公眾人物或是名人權貴得由特定的角色擔當,僅管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無可取代,但是亦同時被歸類在平凡的路人這種廣泛集合之中,換句話說那的確是與我們緊密關聯的事情而不是其他人的事。

20081125151454955  

  坦白說我並不是每本書都看的死忠書迷,許多他寫的散文隨筆也沒有全部看過,可是這本雜文集帶來的震撼,是直到放下書好幾天後,還想把其他的作品盡可能的都詳細讀過,點燃了熱切收藏的熱情,但我想其他人可能早就體會過這種情感,此時正想著這我們早就知道了,所以才不由自主的跟隨著他,因此對於這麼欣喜雀躍的自己不免感到有點難為情呢。

 

 

    感謝  eggshell 敲開美好生活  給予分享心得機會

arrow
arrow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