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8_144604

魔鬼的叢林

The Jungle

作者: 厄普頓‧辛克萊

Upton Sinclair

譯者:王寶翔

出版社:柿子文化

出版日期:2014/12/17

 

  《內容簡介》摘錄自博客來

 

「我想瞄準公眾的心,卻意外打中他們的胃!」

 

      1906年,老羅斯福總統在吃早餐時看《魔鬼的叢林》,他嚇得大叫著跳起,吐掉嘴裡的食物,把餐盤裡的香腸扔出窗外,最後,他派人到芝加哥調查,證實了小說的真實性,強制國會通過食品管制法案,更推動了「食品藥物管理局」(FDA)的誕生……

  從牲畜到人,尊嚴都被黑心魔鬼剝奪殆盡……在這裡,除了弱肉強食的叢林原則,其他什麼都是假的!喬治一家十二口從立陶宛飄洋過海來到美國,住進芝加哥屠場區,只是,滿懷著憧憬追尋美國夢,迎來的竟是永無止境的惡夢。在那裡,他們親眼見識到肉品加工業的詐欺行為──壞得沒辦法做成任何食物的肉,不是拿去做罐頭,就是剁碎做成香腸。

  屠場區的工作將他們的身心摧殘殆盡。喬治的老父因惡劣的工作環境而病逝;他自己遭遇職災卻被主管炒魷魚,只有誰也不敢去的地獄肥料廠願意收留;愛妻安娜被搬運工老闆性侵,為了確保生計只能一再咬牙承受,知情的喬治因怒打對方而遭逮捕入獄。好不容易獲釋,卻又得立刻面對付不出錢而全家被趕出門的困境……面對接連而來的噩耗,喬治該怎麼繼續跟絕望的魔鬼搏鬥?

  在人們眼前,那些看似好得不能再好的一切,藏著壞得不能再壞的幽靈、比黑夜更黑暗的惡意!厄普頓‧辛克萊揭開當代社會最令人心驚的黑幕,迫使人們面對最不堪的真相……

 

  《心得感想》

 

    《魔鬼的叢林》是一本光看書籍簡介就讓人興起高度好奇作品,尤其是因為今年台灣的食安問題層出不窮,延燒至今風波仍未平息,反倒是有越來越多的弊端被揭露,一起比一起更加驚駭萬分,實際翻開書頁後,更是感到震撼不已,一本在一百多年前(1906)便已出版的紀實小說竟然能與現今的社會現象相互對照,緊密貼切,教人不由得的心生感嘆,世人們依舊在魔鬼的叢林中行走,甚至是在未覺險惡的情況下,深處在最為幽深的黑暗。

 

       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以一場婚禮作為小說的開頭,在閃爍的燈光和熱鬧的樂聲中埋藏著不祥預兆,來自立陶宛的年輕愛侶喬治和安娜終於共結聯理,僅管這場傳統的喜宴將會加劇他們的負債,但是又怎麼能夠在這美好的日子裡放棄營造整場的歡樂氣氛,它可是能夠鼓舞人心,勉勵他們,人是自身的主宰,不會輕易的被現實打敗,況且喬治也說了:「讓我來擔心吧!交給我處理。我會賺更多錢,我會更努力的工作。」

 

     他們一大家子共十二口,賣掉了所有家產來到美國芝加哥,每個成員都懷抱著絢爛的美國夢,渴望能在這裡出人頭地,沒想到這卻是惡夢的開端,一家老小先是被黑心房仲欺騙,再來勞力又遭受剝削,工作環境極為惡劣,不僅吃的是腐爛殘渣,穿的是回收棉絮,嬰兒喝的牛奶被摻了水,花費大半積蓄買的屋子則是偷工減料,當喬治的健康身體被屠宰場操壞後便被當作毫無價值的東西給捨棄,妻子安娜為了保有工作只得忍辱賣身,很快的,他從滿懷希望到備感絕望,這世界怎麼會是這樣的?一個人如此盡心盡力的工作竟連讓自己和心愛的人吃飽穿暖,有個地方可以遮風避雨都辦不到?

 

    「他們在這裡什麼都不浪費,他們拿走豬的一切,唯獨放過尖叫聲。」這句俏皮話在一開始總能讓聽的人發笑,直到笑的人意識到當上位者將你當作商品看待時,人和豬的界線其實並不遙遠,近得宛若比鄰。

 

   閱讀本作時,我的心情非常複雜,一方面為喬治一家人的際遇心痛不捨,覺得那些文字描述實在是令人心底發寒,另一方面卻又對此激動不已,Upton Sinclair很懂得帶動讀者們的情緒,在用字遣詞上,時而冷靜淡漠的闡述時而夾雜著一股譏誚諷刺的口吻,他筆下的人物們如此無助,渺小脆弱的無法為自己爭取些什麼應有的權利,加上這些寫實殘酷的情景都並非虛構,純粹誕生自作家那豐沛不絕,無邊無際的想像力,也非發生在單一個案的不幸悲劇,而是他實地走訪,挨家挨戶的調查居住在屠宰場地區的工人家庭們的心聲,主角喬治是數以萬計的勞工縮影,書裡的一字一句集結了眾人們的血淚。

 

    「你們聽著這些事情。」男人說,「然後會說:『對,這是真的,可是一直以來都是這樣。』或者你們會說:「也許改變未來會發生,但在我這輩子裡不會─反正都幫不了我。」於是你們回去幹日常勞動,繼續替全球性經濟強權的利潤做牛做馬!你們為了其他人的利益做好幾個小時的漫長苦工,住在低劣卑賤的家裡,在危險又不健康的地方工作,跟饑餓與貧困的鬼魂搏鬥,冒著出意外、生病跟死亡的風險。P.315~P.316

 

    更殘酷的是這些人也成了剝削自己的推手,他們身不由己,單純的只是想讓現在生活多點寬裕,樂於出賣手頭上的選票,他們賣掉的不只是一張紙,而是未來的願景,然而,這麼高價的事物所換取到的竟是微薄的蠅頭小利,小的連一件真正的好東西都買不起,只能買到一些黑心、造假、有毒的產品,它們對減輕他們的苦難毫無助益,除非折損他們的健康,縮短他們的壽命等同於幫助其從痛苦中解脫。

 

    目前,在各個國家中,勞工們的困境也還是存在,薪資水平的低落,物價居高不下,就算人再怎麼努力工作也無力改變他的社會地位,可是現在社會卻一再的強調一個人只要有能力就能夠出頭天,只要把握時機就能一步登天,彷彿那些人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們不夠勤快、不夠認真、能力不足,跟環境的侷限無關,跟體制的缺陷無關,因此必須自己承擔所有的後果和失敗。

 

    《魔鬼的叢林》有幸被老羅斯福總統瞧見,從而讓美國通過了食品管制法案,建立了「食品藥物管理局」(FDA),那麼在台灣飽受食安憂慮,看到新聞報導不斷爆出層層內幕的我們面對相似的處境是否能有改變的勇氣和執行的效率?畢竟書本只能夠引領讀者們去深入思考,真正要去行動的還是人本身,但由於人類是健忘的,所以需要這樣的文字紀錄一再的提醒我們,若不想要這些可怕的情境再度發生,我們就不能忘卻過去,否則勢必會重蹈覆徹。

 

    延伸閱讀:

    Barbara Ehrenreich《我在底層的生活:當專欄作家化身為女服務生》

    Alain De botton《A kinder, gentler philosophy of success》(5分處開始)

 

 

試讀─柿子文化

 

  《作者簡介》

 

    厄普頓‧辛克萊(Upton Sinclair1878920日~19681125日)

   美國著名記者、左翼作家。辛克萊家族原為南方貴族,南北戰爭戰敗後,由於家道中落遷至巴爾的摩──厄普頓便是在巴爾的摩出生。厄普頓自小聰過人,中學時便發表第一篇小說,大學時仍不斷寫作賺學費、生活費,深深體會下層人民的心酸和社會的黑暗,二十四歲時加入社會黨。

  由於注意到厄普頓發表過的文章和他在1904年發表的一本內戰題材小說《馬納薩斯》,《理性呼籲》編輯邀請他調查芝加哥屠宰區,寫有關揭發嚴重剝削勞工的文章。為此,厄普頓喬裝進入實地調查7週,探訪工人們的家、訪問他們的心聲,才在「淚水和痛苦」中並完成這部「影響美國最重要的書」之一的紀實小說──《魔鬼的叢林》,除了成為美國「扒糞運動」(黑幕揭發運動,美國19世紀末、20世紀初掀起的一股新聞報導浪潮)的第一部經典代表作。也曾在1914年被改編為默劇,可惜這部片子今已佚失。

  1968年,厄普頓於睡夢中離開人世。為了紀念他,加州蒙羅維亞的「厄普頓.辛克萊屋」如今成了國家歷史紀念館,他的檔案則珍藏在印第安那大學。厄普頓一生創作約90本著作,除了代表作《魔鬼的叢林》,1927年發表的《石油》被改編為入圍2007年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黑金企業》;1942年的《龍齒》獲得1943年普利茲小說獎。美國人甚至還設立了「厄普頓.辛克萊獎」,鼓勵在教育、維護新聞自由方面有傑出貢獻的個人。

 

arrow
arrow

    lonelylo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